close
Source from 旺報via 中時電子報

2011-03-20 旺報 【記者林采韻/專題報導】

 大陸市場甚至因此被冠上「建築實驗場」的稱號,在各地建築名家大腕齊聚中國的此時,在地建築師在學習效法之際,也興起一股反思潮流。

 西潮中反思中國特色

 在大陸甫公佈的「十二五」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裡,選定在鳥巢附近修建的中國美術館新館榜上有名。雖然新館最終的建築設計方案尚未出爐,最快明年春季才會開工,但是本月初由國家畫院藝術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建築中心主辦的「美術館建築設計研究展」已正式啟動。

 中國建築評論家、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王明賢指出,展覽旨在探討:近來湧現的美術館建築都屬於國際競圖,這些建築如何符合世界潮流又能具有中國特色,值得整個建築界思考。

 同一時間,中國「海歸派」建築師代表、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3月12日起在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領銜推出「全方位中國設計展」,希望從材料和傳統文化的新演繹中展現有別於西方現代設計的中國設計。

 這一波的反思其來有自,因為即將登場的新建築如雨後春荀,其中光是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就數量驚人,而這些公共建築往往是大型的量體,因此容易被外界審視,更將大幅影響都市景觀。

 外國競搶建案競圖

 目前國家體育場「鳥巢」所在的奧林匹克公園,不僅要建蓋世界最大美術館「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還計畫建設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以及中國國學中心等國家級文化設施。除了首善之都北京,各省市的動作也很大,古都西安計畫今年將建設35到40家規模不等的博物館。

 新興建設的興起,意指建築師有更多實踐的舞台,但是這些舞台,往往不是中國建築師所獨享,一但被設定為國際競圖,他們得面對外國建築師的挑戰。

 2008年12月開幕的寧波博物館,被視為中國本土建築師出頭天的案例之一,這棟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設計的博物館,當時打敗以設計柏林中央車站聞名的德國事務所GMP,GMP近來在中國最著名的案子,就是參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擴建工程。

 海歸派表現搶眼

 王澍今年48歲,2006年中國館首次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發聲,他以作品「瓦園」深受好評,2010年更以「衰朽的穹隆」獲得雙年展特別榮譽獎。他南京工學院建築系畢業,從沒喝過洋墨水,是一位「土」派建築師,他一路走來的發跡經過,等同於中國現代建築發展的縮影。

 他說大陸在千禧年之前,整個社會對於建築幾乎沒有概念,90年代雖然經濟開始發展,但是嚴肅思考建築的人畢竟是少數,當時的他曾因沒有建築可蓋,做的盡是都市更新,改造原始建築內部、外部的事情。

 不過90年代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海歸派」逐漸回流,嘗試把國外所學帶回自己的土地上。旅美的張永和1993年返國,成立非常建築工作室,接續以小尺度的席殊書屋、潘石屹自宅「山語間」等作品留下印記。他的家世顯赫,父親張開濟是大陸前輩建築家,天安門觀禮台、釣魚台賓館、革命歷史博物館皆出自其手。

 此外,1999年馬清運在美國創立的事務所馬達思班,回到上海成立事務所,2003年他在老家藍田設計的精品旅館成為坐落傳統環境中的現代亮點。

 中國建築師看到出頭天

 就在「海歸派」試身手的同時,對應他們的是王澍、劉家琨等「本土派」,在追隨現代西方美學的主流中,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語言。長期關注兩岸建築發展的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主任阮慶岳指出,那時中國社會尋求與世界接軌「海歸派」備受注目,「本土派」是被排擠的。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1998年王澍受邀設計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千禧年落成的建築,成為「本土派」突圍的重要作品之一。王澍說他有長時間不把中國園林放在眼裡,「年輕時眼睛比較粗糙,對東西沒有真正理解,後來發現中國園林不得了,能夠在有限空間創造出24景,在整個西方看不到這樣的建築。」

 王澍強調受園林啟發的圖書館,外部看來沒啥形狀,必需走進去,「我的作品路徑很重要,一步一景,內有驚喜。」他的另一代表作寧波博物館,主要在現代闡述傳統工匠與文化二合一的體系,寧波博物館的牆面以民間收集來的上百萬片明清磚瓦,再以手工砌成瓦爿牆。藉由傳統施作展現土地能量的還包括以四川為基地的劉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張曉剛美術館等,均為他的代表作品。

 國際搶進實驗場

 「海歸派」、「本土派」逐步在中國土地實踐的同時,國外建築師、媒體也開始大規模的關注中國大陸這塊新興市場。

 2002年由北京地產大亨潘石屹與妻子張欣規畫的「長城腳下的公社」,邀請12位亞洲建築師包括台灣建築師簡學義、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等在長城邊建蓋12棟租賃別墅,作品前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奪得特別獎,在全球媒體大幅報導下,大陸被塑造成現代建築新的伸展台。

 事實上,從千禧年後,國外建築師在大陸作品數量呈跳躍式成長,奧運建築的加持讓成果更是輝煌。2005年底美國《商業週刊》評選出「中國」十大新建築奇蹟,幾乎清一色是興建中的國外建築師設計,瑞士團隊Herzog & de Meuron的國家體育場「鳥巢」、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的北京國家大劇院、荷蘭建築師庫哈斯的中央電視台、英國建築師佛斯特的首都國際機場全都入榜。

 2007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全球正在建設的十個重要建築工程,北京三座建築榜上有名,其中「鳥巢」列居榜首,另外兩座建築分別是首都國際機場和中央電視臺。

 世界各地建築師湧入大陸,建築物一棟比一棟更新穎,北京國家大劇院被暱稱為「水煮蛋」,看不慣的人叫它「大墳堆」,中央電視台甚至被取名為「大褲叉」,這些建築千變萬化的造型樣貌,讓外界忍不住稱大陸為「建築實驗場」。

 本土國際打擂台

 身為中國建築師,如何看待「建築實驗場」的景觀,王澍坦言,過去大陸本土建築師,尚未具有興建大型建築的能力,而且不大有自信,什麼歌劇院、美術館幾乎沒蓋過,這些搶眼的建築出現後,提供未來中國建築師打擂台的對象,沒有什麼不好。

 就在外國建築師在大江南北努力試身手時,「海歸派」建築師在中國熱的帶動下,獲得反攻西方的籌碼,2005年麻省理工學院聘請張永和出任建築系系主任,緊接著,2006年馬清運成為南加大建築學院院長。他們的出線,一方面大力增強中國建築師的信心,另一面也襯托出美國建築學術界想要前進大陸的渴望。

 不過,王澍強調,近年來,大陸學習的很快,已不再盲目相信外國建築師,「首先造價過高,其次實驗性太強進度慢,建築物還沒蓋好,搞不好主事者已經換位了!」

 面對大陸市場的崛起,台灣的處境相較變得異常艱辛,阮慶岳表達他的憂慮,大陸土地幅員廣大,就算國外建築師搶進,在地建築師仍有機會,台灣土地小有先天的限制。

 台灣掌握於外國建築師

 目前台灣大型的公共建設,大都掌握在外國建築師手中,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北藝術中心等皆是。部份台灣建築師認為,外國建築師的加入能夠改變台灣原本枯燥、醜陋的都市景觀,不過也有建築師認為,眾多的國際競圖,正壓縮國內建築師的發展空間。

 阮慶岳強調,當下的台灣,擁有非常重要的建築特色,那就是對人的關注,像在謝英俊、黃聲遠等建築師的作品中都看得到,謝英俊帶領邵族在921地震進行家屋的重建,黃聲遠則把心力放在東部興建「宜蘭厝」。

 阮慶岳大膽表示,台灣建築師現在要走出去,讓國際看到,大陸是最重要的跳板。他說現在世界重要媒體都鎖定大陸,台灣的作品只要有機會登上對岸雜誌,就大大提升被看到的機會。此外,大陸現在辦展非常積極,繼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之後,今年10月成都雙年展也將納入建築展,這些展覽均屬國際性的展覽,台灣作品如果受邀參展,自然享有曝光度。

 台需以陸為國際跳板

 過去亞洲現代建築,以日本為首,丹下健三、黑川紀章、谷口吉生、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等都是西方世界公認的好手,而亞洲現代建築的下一波,兩岸三地是否有機會發聲,王澍的回答很正面。王澍說建築系在他的時代是冷到不行的科系,與當下的熱度天差地遠。不過,中國現代建築要走出去,靠的不能是人海戰術,而是建立屬於自己的系統和美學。

 目前王澍任教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系,在他的帶領下,正在進行一項改革的新式教育,每位學生入學得學習書法,「西方以素描建構他們的美學和空間感,相對於中國就是書法。」

 此外學生得做鄉土調查、城市研究,會做建築模型之餘,還要懂得砌磚、砌石、夯土等,因為這是中國建築有別於西方建築的特色,更是值得吸取的傳統元素,王澍笑稱,他當下在校園所做的事應該才是全系統改變的「實驗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shiung 的頭像
    jushiung

    ★室內設計。建築。景觀 ★設計人部落格!

    jushi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